加盟3个月0上场,前国脚之子被于根伟冷落,成中超边缘人_李嗣镕_比赛_球员
加盟天津津门虎整整三个月,出场时间依旧是零。 这不是什么边缘球员的剧本,而是国足名宿李明之子李嗣镕正在经历的现实。
2025年夏窗,这位顶着“星二代”光环、拥有六年留洋经历的小将加盟津门虎时,曾引发不少关注。 然而,中超联赛26轮战罢,天津津门虎积43分排名第6,在无欲无求的赛季尾声,主帅于根伟依然没有给李嗣镕任何机会,他甚至从9月份开始就再未进入过比赛大名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在夏窗加盟的球员陈哲宣,已经获得了10分钟的出场时间。 这种悬殊的待遇,让李嗣镕的转会显得格外扎眼。 球迷们不禁要问,这笔签约的意义究竟何在? 如果最后4轮比赛他依旧无法登场,那么“靠关系”转会的说法,恐怕将很难被推翻。
李嗣镕的职业生涯起点并不低。 他出身于荷兰海牙俱乐部的青训营,2021年正式签约成为职业球员,从此开启了“留洋生涯”。 从荷兰到丹麦,再到克罗地亚,他的简历上写满了不同国家的联赛经历,看上去很是光鲜。
然而,剥开这层“旅欧”的华丽外衣,内里的数据却十分苍白。 自从2022赛季开始踢职业联赛以来,三年多的时间里,李嗣镕在所有正式比赛中仅出场22次,收获的是0进球0助攻的尴尬记录。 在克罗地亚第二级别联赛的奥利简特队效力时,他也难以获得稳定的出场时间。
这段被包装成“镀金”的旅程,实际上更像是“简历游玩”。 在荷兰海牙青年队的六年中,他仅出场12次,其中首发只有10次;加盟丹麦瓦埃勒队后,只参加了1场正式比赛。 三年留洋生涯,平均上场时间甚至不足20分钟。 这些冰冷的数据暴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李嗣镕的竞技水平,可能远未达到外界想象的高度。
正是这段并不成功的海外经历之后,李嗣镕在2025年夏天选择了回国,试训天津津门虎。 他身上的标签十分鲜明:“星二代”,他的父亲李明不仅是中国足球的名宿,更是北京国安俱乐部的现任总经理。 这层特殊的关系,成为他加盟津门虎过程中无法被忽视的背景,也让他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关系户”的标签。
在注重人情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在足球圈,“关系”时常若隐若现地发挥着作用。 有人认为,正是李明与津门虎主帅于根伟的私交,为李嗣镕的加盟铺平了道路。 然而,现实的走向却与“关系户”的常规剧本大相径庭。
于根伟似乎并不打算完全买“人情”的账。 自李嗣镕加盟以来,虽然曾有6次进入比赛大名单,但始终未能踏上场边哪怕一分钟。 进入九月份后,他更是连大名单都无法进入。 于根伟用最直接的方式表明,在他的球队里,背景并非通行证。
于根伟作为天津津门虎的主教练,以其务实的带队风格著称。 他的用人哲学,似乎更倾向于“看菜下饭”,根据球队的实际需要和对手特点来制定战术和选择球员。 有分析指出,津门虎在本赛季展现出“遇强不弱”的特质,但面对一些弱旅时表现反而有所起伏,这背后可能也隐藏着于根伟对球队状态和比赛策略的某种权衡。
在这种务实的思路下,于根伟在用人上显得颇为谨慎,甚至被批评为“长期迷信外援中卫组合”。 即便在球队保级无忧、争冠无望,舆论认为可以大胆锻炼新人的赛季末段,他依然没有给予李嗣镕机会。 这或许只能归结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李嗣镕加盟后的训练和日常观察中,于根伟认为他的能力尚未达到中超比赛的要求,如果贸然使用,效果可能“只会贻笑大方”。
站在李嗣镕的角度,当前的处境无疑异常尴尬。 他选择回国踢球,本意是改变在海外缺少比赛机会的困境,寻求职业生涯的转机。 然而,现实是他在中超赛场同样面临着无法出场的窘境。
某种程度上,李嗣镕的困境也折射出中国足球年轻球员成长路径中存在的某种畸形现象。 部分球员的“留洋”经历可能更侧重于“镀金”,而非实实在在提升竞技水平。 就像有观点指出,瓦埃勒这类丹麦球队,曾一度成为某些中国球员“包装-镀金-套利”链条上的一环。 当这样的“镀金”模式遭遇国内联赛残酷的竞争现实时,光环便迅速消散,留下的只能是球员真实实力的考验。
如今,李嗣镕频繁参加品牌活动,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定位也从“职业球员”悄然转向“运动潮流达人”。 这种转变,或许也是他对足球生涯的一种无奈妥协。
对于天津津门虎俱乐部而言,在赛季仅剩4轮的情况下,是否给予李嗣镕出场机会,成了一个微妙的看点。 一方面,球队成绩压力不大,理论上具备了锻炼新人的条件;另一方面,于根伟需要平衡人情、舆论压力与球队实际利益的关系。
有球迷呼吁,在无欲无求的最后几轮比赛中,应该给年轻人机会。 但如果李嗣镕最终未能获得机会,或许更能印证于根伟在用人上的原则性,他更看重的是球员能否为球队做出实质贡献,而非其家庭背景。
这场关于李嗣镕能否登场的悬念,其意义已超越了个体球员的命运。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足球在球员培养、人情世故与竞技水平追求之间存在的复杂博弈。 李嗣镕的“中超首秀”,人们仍在等待一个答案。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