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花四次逃红! 裁判偏袒争议升级,足协承认错判却难改结果_特谢拉_红牌_上海申花队

作者: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2025-09-06 07:08:53阅读次数:0

中超联赛的裁判判罚再次成为焦点,上海申花队被指本赛季至少四次在关键判罚中获利逃脱红牌处罚,引发球迷广泛质疑。 足协评议组已公开承认其中两次属严重误判,但比赛结果无法更改,涉事球员也未受追加处罚。

图片

2025年9月3日,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评议组公布第25期裁判评议结果,确认中超第23轮上海申花对阵武汉三镇的比赛中,申花外援特谢拉在第40分钟踩踏对方球员邓涵文的行为应被直接红牌罚下。 当值主裁判邢琦在VAR介入后仅出示黄牌,被认定为漏判红牌的错误判罚。

评议组在声明中指出:“武汉三镇队队员率先将球铲出,上海申花队10号队员(特谢拉)在争抢球时使用鞋钉部位,直腿蹬出且未及时收脚,踩踏到对方队员小腿部位,危及对方安全。 ”根据竞赛规则及本赛季统一判罚尺度,该动作应被视为严重犯规,直接红牌是正确的判罚。

这已是上海申花队本赛季第四次被指逃脱红牌处罚,中超首轮对阵长春亚泰,申花球员蒋圣龙踩踏对方门将吴亚轲小腿,当值主裁李海新经VAR回放后仅出示黄牌,足协评议组赛后认定应为红牌。

4月对阵山东泰山,李可踩踏马德鲁加脚踝未受任何判罚。 7月对阵河南队,吴曦用手阻挡对手必进球机会同样未遭红牌处罚。 加上此次特谢拉的犯规,申花赛季内已四次被指逃脱“极刑”。

本次事件的当值主裁判邢琦执法表现再次受到质疑,这已是他本赛季第三次被足协公开确认存在错漏判。 中超第19轮,青岛西海岸对阵河南队的比赛补时阶段,他漏判了河南队一粒点球。 中超第4轮长春亚泰对阵武汉三镇的比赛,他出现过漏判点球及红牌的情况,并因此遭到足协内部停哨两轮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武汉三镇俱乐部并未就特谢拉的犯规提出正式申诉,但由于该判罚涉及联赛尺度统一的重要问题并引发广泛关注,足协评议组仍主动进行了评议。 足协此前已明文规定,踩踏对手脚踝及以上的行为一律应出示红牌。

根据足球竞赛规则,由于当值主裁判已在比赛中对特谢拉的犯规作出判罚(尽管被认定为错误),且比赛结果已确认,特谢拉不会受到赛后的追加停赛处罚。 这意味着他能够正常参加上海申花队的下一轮比赛。

图片

这对于上海申花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特谢拉是球队的中场核心和关键球员。 数据显示,在本赛季特谢拉缺席的两场比赛中,上海申花均未能取得胜利。 上海申花下一轮的对手将是山东泰山队,特谢拉的如期出战增加了申花在这场关键战役中的实力和胜算。

这些争议判罚不仅涉及个别裁判的业务能力问题,更暴露出中超联赛裁判执法的系统性质疑。 有分析指出,中超裁判的执法尺度已经形成了系统性的偏差,16支中超球队被裁判分成了三个明显层级。

山东泰山队独自处于“特别严厉”的第一层级,几乎每个动作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上海申花和上海海港则位列“特别宽松”的第三层级,屡屡在争议判罚中获益。 其余13支球队属于“一般严厉”的第二层级。

具体案例中的双标判罚令人震惊,同样的踩踏动作出现在山东泰山队的高准翼和泽卡身上时,裁判毫不犹豫地出示了红牌。 而上海申花队员蒋圣龙踩踏亚泰门将吴亚珂小腿仅获黄牌,两个动作均被VAR清晰捕捉,但结果天差地别。

京鲁大战中,主裁判唐顺齐在10分钟内连出2张红牌,将山东泰山逼入绝境。 吴兴涵飞铲林良铭从黄牌升级为红牌,泽卡踩踏王刚脚踝直接被出示红牌。 同一场比赛中,国安球员曹永竞对李源一的铲球动作,鞋底直接踩中对方脚踝,裁判却未出示任何警告。

VAR技术并未成为公平的保障,反而成了选择性执法的工具。 数据显示,VAR介入标准差异率达67%,这直接导致多起争议判罚。 云南玉昆对阵海港时,争议进球VAR未介入审查,京鲁大战中吴兴涵的黄牌改红牌却迅速通过VAR确认。

海港对阵成都蓉城时,魏震蹬踏对手脚踝仅获黄牌,而泽卡类似动作被直红。 申花与三镇之战中,郑浩乾的越位进球被取消,但申花球员蒋圣龙的危险动作多次逃脱红牌。

裁判培养体系存在明显断层,现役中超裁判平均年龄42岁,新生代裁判占比不足20%。 相比日本J联赛定期选派裁判赴欧进修,中超裁判仍依赖中甲联赛“练级”,2024年推出的裁判升降级制度因3-5%的低淘汰率沦为摆设。

图片

考核机制形同虚设,某知名裁判连续三个赛季判罚准确率低于70%,却依然稳居“金哨”候选名单。 裁判委员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争议判罚的内部评议结果从不公开,形成“封闭问责”的黑色闭环。

申诉机制几乎形同虚设,云南玉昆两次申诉均未获实质回应,评议组虽承认李可漏判黄牌却维持原判。 足协声称“公开评议争议判罚”,但俱乐部反馈显示申诉需准备30页材料,仅换来模板化回复。

即使足协事后承认重大误判,结果也无法更改。 裁判失误零成本,双标判罚自然肆无忌惮。 大连英博作为升班马多次遭遇“双标判罚”,但足协以“犯规性质不同”为由拒绝改判,反而引用过往案例强化其裁定合理性。

裁判双标问题已经直接影响球队战绩和数据,买买提江执法的比赛中山东泰山队胜率0%,其他裁判执法时正确判罚率达87%。 同一赛季中,中超裁判执法的泰山队比赛红黄牌数量比其他裁判场次高出42%。

北京国安与上海申花的比赛中,申花球员艾迪蹬踏未被判罚,而国安球员张源同样动作被直接红牌罚下。 这种差异已经超出了偶然性的范围,呈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偏差。

上海申花对阵浙江队的比赛中,艾迪被指“冲人不冲球”的犯规动作未吃牌,特谢拉在反击中拉拽对手10秒同样逃过黄牌。 球迷评论区被“愤怒表情”刷屏,有人留言:“这裁判是带任务来的? ”

2025赛季中超刚开打,“裁判争议”就冲上热搜。 首轮申花对长春亚泰的比赛中,蒋圣龙一脚踩中对方门将小腿,主裁判李海新看完VAR回放后只给了黄牌。 有网友翻出2024年足协公布的裁判评议案例:山东泰山队进球因VAR介入被判无效,但评议组内部对犯规界定仍有分歧。

图片

裁判判罚尺度不统一的老问题依然存在,2020年鲁能对阵国安的比赛,裁判两次争议判罚直接改变比分,赛后足协收到申诉函。 当时裁判专家指出:“国际足联允许合理身体接触,但中超裁判把正常对抗吹成犯规,反过来明显犯规又不敢吹”。 如今类似场景重现,有球迷调侃:“裁判可能用的是5年前的执法手册。 ”

中国足协在2024年和2025年连续出台改进措施,包括建立裁判员“黑名单”制度,设立社会和裁判界内部举报平台,加强对赛区超规超标接待裁判的监督监管。

2025年5月,足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足球裁判执裁、培训和评议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12条具体措施,包括邀请亚洲精英裁判执裁中超联赛,加强与亚洲主要国家裁判交流力度。

这些措施包括调整培训授课组人员构成,由裁判部外聘裁判专家牵头负责培训组工作,加大培训密度,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线上裁判培训,就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及时纠偏,统一判罚尺度。

改进评议流程,借鉴国际足联和亚足联惯例,加强裁委会主任的权威地位,确保评议工作尽可能尺度统一。 完善裁判升降级实施细则,对裁判监督工作质量评估考核给予明确要求。

尽管足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裁判双标问题已从个别误判演变为系统性信任危机,涉及技术工具滥用、纠错机制失效及人才培养断层等多重矛盾。 当VAR成为裁判主观意志的延伸,而申诉制度无法提供有效救济时,联赛公平性正面临根本性质疑。

裁判体系的混乱已经直接影响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2026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裁判组无一人进入亚足联精英名单。

标签: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